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高级移动版编辑 消歧义連結
 
(未显示8个用户的9个中间版本)
第5行:
}}
[[File:Zhang Xun.jpg|thumb|230px|張巡像,載於《[[晩笑堂竹荘画传|晩笑堂竹莊畫傳]]》]]
'''张巡'''({{bd|709年||757年}}),[[表字|字]]巡<ref name="a2"/>,又称'''张中丞''',[[邓州 (隋朝)|邓州]][[南阳县]]<ref name="a2"/>人,祖籍[[蒲州 (北周)|蒲州]][[永济市|河东县]](今[[山西]][[永濟市|永濟]])<ref name="a1"/>,[[唐朝]][[县令]]。[[天宝 (唐朝)|天宝]]十五年(755年)在[[安史之乱]]中,张巡以[[真源县|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的身分,起兵驻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安史之亂]]的燕军胡人部队,[[至德]]二载(757年),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城破被俘,被燕军胡人處決。张巡后被[[追赠]]为[[扬州]][[大都督]]。
 
==生平事迹==
第33行:
 
====舌战敌将稳定军心====
[[File:NAJDA-290-0047 古聖賢像伝略7 (張巡).jpg|thumb|200px|《[[古聖賢像傳略]]》張巡像]]
 
令狐潮因为撤退而失利,十分愤怒,于是回头再次围攻张巡。令狐潮本来与张巡是邻县县令,素来相熟。他知道强攻是不易取下雍丘的,便想诱降张巡。令狐潮在城下像平时见面那样和张巡互相问候,并趁機在城下劝降道:“天下事去矣,足下坚守危城,欲谁为乎?”张巡答曰:“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令狐潮听后,惭愧而走。
 
第70行 ⟶ 第72行:
 
===转战宁陵===
[[File:張巡 三才圖會.jpg|thumb|200px|《[[三才圖會]]》張巡像]]
 
到了十二月,由于数月来令狐潮、李庭望对雍丘屡攻不下,燕军遂在雍丘北面的杞州,构筑杞州城以断张巡的粮食补给。此月,[[鲁郡]](今[[山东]][[兖州]])、[[东平郡]](今山东东平西北)相继被燕军攻陷,[[济阴郡]](今山东[[定陶]]西南)太守又[[高承义]]献郡投降燕军。虢王[[李巨]]便守彭城(今[[江苏]][[徐州]]),领兵退守临淮。叛将杨朝宗率步、骑兵二万意图攻取宁陵,以断张巡后路。于是,张巡主动放弃雍丘,率马三百匹、将士三千余人移师向东,坚守宁陵,始与睢阳太守许远、城父令[[姚訚]]等在宁陵合兵。
 
第172行 ⟶ 第176行:
平叛后,就有人议论此事,认为:与夫食人,宁若全人?(''与其人吃人,还不如投降以保存人的性命'')
 
如〈[[柏楊]]曰〉:“[[美國]]和[[墨西哥]]戰爭時,[[大衛·克拉克]]先生,曾經死守[[阿拉莫之战守军名单|阿拉姆]]城,但他先疏散沒有戰鬥力的老弱婦孺,然後徵求‘與城共存亡’的志願軍,經過一場慘烈的攻守戰,全城被屠,跟睢陽之圍的故事,中國家喻戶曉一樣,阿拉姆之圍的故事,美國也家喻戶曉。然而,阿拉姆之圍,可歌可泣,睢陽之圍,我們沒有歌,只有泣,那是已瘦成一把骨頭的女人和孩子們,被暴官們宰殺時痛徹骨髓的哀泣。國人沒有生命的尊嚴,在惡君凶臣、強盜匪徒眼中,一文不值;就是在所謂聖君賢相、忠臣義士,以及高級知識份子眼中,也不過是使他成功的一種手段。每一思及,悲憤交集。”<ref>《柏楊版/資治通鑑》第五十三冊〈睢陽之圍〉</ref>
 
当时的[[翰林]]学士[[李翰 (唐朝)|李翰]]等人则认为:张巡率兵以少敌众,以弱制强,保住[[江淮]]地区,以等待陛下派出援军,但援军到达,张巡已被杀害。他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但有的人认为张巡杀人而食有罪,死守睢阳城是愚蠢行为,对于这种贬善扬恶,只写缺点而抛弃功绩的行为,我暗自痛心。张巡固守睢阳城的原因,是想等待其他的军队来救援,救兵不到但城中粮尽,只好杀人而食人,这是违背他意愿的。假如张巡在当初守城已有杀人而食的意愿,杀害了几百人而来保全天下,我还认为他是功过相当。何况现在是违背他意愿呢!<ref>《全唐文》卷430〈進張巡中丞傳表〉:巡以寡击众,以弱制强,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师,师至而巡死,巡之功大矣。而议者或罪巡以食人,愚巡以守死,善遏恶扬,录瑕弃用,臣窃痛之。巡所以固守者,以待诸军之救,救不至而食尽,食既尽而及人,乖其素志。设使巡守城之初已有食人之心,损数百之众以全天下,臣犹曰功过相掩,况非其素志乎!</ref>
第191行 ⟶ 第195行:
张巡就义后,其殉国事迹很快沿[[大运河]]、[[長江]]、[[淮河]]一带传开,[[河南|豫]][[江蘇|苏]][[安徽|皖]][[浙江|浙]]各地纷纷為之建庙立祠。其后,[[道教]]又尊张巡为“保仪大夫”(或保儀尊王),张巡成为收灾降福,惩恶扬善,统领神兵的大神。
 
[[河南]][[商丘]][[睢阳区]]建有[[张巡祠]]。[[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为纪念张巡、[[许远]]建的“双庙”。后又改建为“五王庙”,加了[[南霁云]]、[[雷万春]]、[[贾贲]]三人。[[北宋]]时,添加了[[姚訚]],改称“协忠祠”。后黄河堤,祠堂被大水冲毁。[[明朝]][[正德 (明朝)|正德]]年间重建,称为“六忠祠”。1991年,又迁往商丘城南门外改称“张巡祠”。
 
蘇浙、[[闽]][[粤]]、[[香港|港]][[澳門|澳]]與[[台灣]]、[[新加坡]]等地,相當尊崇张巡,单是[[浙江]][[桐庐]]就有张巡庙九座,[[福建省]][[泉州]][[安溪縣]]人,則視之為[[茶葉]]保護神,稱之尪公。相传[[农历]]五月廿五日为“尪公诞”,一些地方的庙宇会在这天会祭祀张巡,举行“迎尪公”仪式。
 
[[明清]]時期,福建[[安溪縣]]张巡信仰,隨著移民傳入台灣,在台各地奉祀。台灣民间称之为“张王爷”、“张千岁”、“[[尪公]]”,在[[台灣]]則一般與[[許遠]]共祀,稱為[[雙忠]],張巡也有保儀尊王(少數廟宇與[[清水祖師]]同稱為護國尊王)等尊稱。臺北市文山區[[雙忠廟#台灣雙忠廟|集應廟]]奉祠「保儀尊王」張巡,[[木柵忠順廟]]奉祠保儀大夫亦為「張巡」,當地老一輩仍稱自己為[[河洛人]],使用[[河洛話]],稱「集應廟」為「尪公廟」(河洛指的是[[河南]][[洛陽]]){{clarify}}{{cn}}。其他縣市主祀張巡的,還有高雄市岡山區[[廣德宮]]、[[程香尪公寺]]及[[三重護山宮]]等。
 
==軼事==
第217行 ⟶ 第221行:
*《[[張中丞傳後敘]]》唐 [[韩愈]]
* [http://www.jm-jiyingtemple.org.tw/intro_1a.html 景美集應廟的歷史] {{Wayback|url=http://www.jm-jiyingtemple.org.tw/intro_1a.html |date=20180526121600 }}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唐朝進士]]
第230行 ⟶ 第235行:
[[Category:王爺信仰]]
[[Category:食人者]]
[[Category:唐朝軍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