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音樂:修订间差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Esiymbro留言 | 贡献
添加{{expand}}和{{unreferenced}}标记到条目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15个用户的2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expand|time=2016-06-27T13:27:32+00:00}}
[[File:Latviu senovinio folkloro grupe Vilki.2009-08-22.jpg|thumb|250px|演唱民謠]]
{{unreferenced|time=2016-06-27T13:27:32+00:00}}
 
'''民音樂'''({{lang|en|Folk music}}),又稱'''民音樂'''、'''民間歌謠'''、'''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民'''、'''民樂'''或'''民曲''',於[[{{tsl|en|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raditional Music|國際民間傳統音樂協會]](IFMC)}}之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也就是該音樂散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其範圍包含歌曲、簡單樂器演奏,甚至舞曲曲調與步伐。此解釋與19世紀中期重新定義民間音樂、[[民間傳說]]與[[民間舞蹈]]有相當重要之衍生與連帶關係,{{Fact|一般認定,該名詞與學說界定起自於1846年,
 
== 参见 ==
* [[美國民間音樂]]
* [[台灣歌謠|臺灣歌謠]]
* [[巴爾幹半島民俗抒情樂]]
* [[台灣歌謠|臺灣歌謠]]
* [[極速-民謠]]
* [[流行-民謠]]
* [[中國民歌]]
* [[鄉村音樂]]
 
{{民间音乐}}
{{Music-stub}}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民俗音樂| ]]
[[Category:民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