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

(由一戰跳轉過嚟)

第一次世界大戰粵拼dai6 jat1 ci3 sai3 gaai3 daai6 zin3,World War I),亦有人叫佢做大戰(Great War)、一戰,同埋完所有仗嘅仗(The War To End All Wars),係一個全球性嘅武裝衝突,主要喺1914年至到1918年歐洲打。由於主要戰場響歐洲,所以又叫「歐戰」。超過九百萬士兵同埋平民死咗。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咗呢場戰爭,呢場仗對於二十世紀嘅歷史有決定性嘅影響,據估計損失咗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事情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事情況
日期: 1914年7月28號 - 1918年11月11號
地點: 歐洲非洲同埋中東(喺中國同埋太平洋群島都有少少)
結果: 協約國蠃咗。德意志帝國、鄂圖曼帝國、俄羅斯帝國同埋奧匈帝國玩完。多咗好多東歐同埋中歐嘅國家。
參戰方
協約國
俄羅斯帝國 俄羅斯帝國
法國 法國
英國 英國
意大利 意大利
美國 美國
大日本帝國
等等
同盟國
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
鄂圖曼帝國 鄂圖曼帝國
保加利亞 保加利亞
指揮官同領導者
俄羅斯 尼古拉二世
俄羅斯 亞歷山大·奇倫斯基
法國 佐治·克里孟梭
法國 費迪南·福煦
英國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
英國 勞萊佐治
英國 Douglas Haig
英國 John Jellicoe
英國 佐治五世
意大利 Victor Emmanuel III
意大利 Luigi Cadorna
意大利 Armando Diaz
美國 伍德羅威爾遜
美國 John Pershing
日本 嘉仁
奧匈帝國 法蘭茲約瑟夫一世
奧匈帝國 Conrad von Hötzendorf
德意志帝國 威廉二世
德意志帝國 Erich von Falkenhayn
德意志帝國 興登堡
德意志帝國 Reinhard Scheer
德意志帝國 埃里希·魯登道夫
鄂圖曼帝國 穆罕默德五世
鄂圖曼帝國 恩維爾帕夏
鄂圖曼帝國 凱末爾
保加利亞 斐迪南一世
傷亡同損失
戰死士兵:
5,525,000
受傷士兵:12,831,500
失蹤士兵:4,121,000[1]
戰死士兵:
4,386,000
受傷士兵:8,388,000
失蹤士兵:3,629,000[1]

協約國包括法國、俄羅斯帝國、英國,同埋(由1917年開始,因為德國打沉美國商船)美國。中國響1917年8月14號對德、奧宣戰。佢哋打敗咗同盟國,包括奧匈帝國、德國、鄂圖曼帝國、同埋保加利亞。意大利喺1915年入咗協約國,而俄羅斯就喺1918年3月退出唔打。

戰爭嘅導火線係1914年6月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做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同南線(又叫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西線打嘅地方有一系列嘅壕溝同埋堡疊,中間有度叫無人地帶(No man's land)嘅地方隔開。呢啲堡疊由北海一直去到瑞士。呢種用靜態壕溝嚟打嘅仗,對於好多人嚟講界定咗呢場仗。喺東線,嗰度嘅大平原同埋有限嘅鐵路網絡阻止咗壕溝戰對峙嘅發生,但都係打到咁激。中東同埋意大利嗰邊都打得相當激嘅。海上面都有得打,甚至第一次喺天空有得打仗。

呢場仗使到四個帝國瓦解,包括奧匈、鄂圖曼、德意志同埋俄羅斯。德國冇晒佢啲殖民地,啲例如捷克斯洛伐克、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波蘭同埋南斯拉夫等等嘅國家獨立。呢場戰爭嘅開支為大英帝國嘅瓦解搭好咗舞台,亦都使到法國爛成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代表咗由拿破崙時代開始嘅舊世界秩序結束。呢場仗嘅結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嘅一個重要因素。

時序

編輯
 
戰前各國結盟情況,意大利雖然喺戰前加入三國同盟,但係開戰之後冇出兵幫德國同奧匈帝國

1914年

編輯

1914年6月28號,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同夫人喺薩拉熱窩畀波斯尼亞塞爾維亞人普林西普刺殺身亡

7月23號,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王國發出最後通牒塞爾維亞同意大部分要求。7月28號,奧匈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1號,德國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俄國喺12個鐘頭之內取消總動員,俄國冇理佢。

8月1號,德國向俄國宣戰,又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法國保持中立,法國冇回覆佢。8月2號,德國向比利時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比利時畀德軍過境。8月3號,德國向法國宣戰。8月4號,德軍入侵比利時,英國向德國宣戰。

8月4號至16號,列日戰役,德軍攻佔比利時列日

8月6號,奧匈向俄國宣戰。8月12號,英國向奧匈宣戰。

8月23號,日本向德國宣戰。

8月23號至9月11號,加利西亞戰役,俄軍打贏奧匈軍,佔領咗利沃夫

8月26號至30號,坦能堡戰役,德軍打贏俄軍。

9月5號至12號,第一次馬恩河戰役,德軍對巴黎嘅攻勢畀協約國擋住。

9月28號至10月10號,安特衛普圍城戰,德軍佔領比利時嘅安特衛普

11月1號,俄國向鄂圖曼宣戰。11月5號,英法向鄂圖曼宣戰。

11月7號,青島嘅德軍向日軍投降。

12月1號,奧匈軍佔領貝爾格萊德,但係好快畀塞爾維亞軍收復。

12月22號至1915年1月17號,薩利卡米什戰役,俄軍贏咗鄂圖曼軍。

1915年

編輯

1915年2月19號至1916年1月9號,加里波利之戰,協約國想打通博斯普魯斯海峽但係失敗咗。

1915年5月7號,盧西塔尼亞號客輪畀德軍潛艇擊沉。

5月23號,意大利向奧匈宣戰。

6月23號至7月7號,第一次伊松佐河之役,奧匈軍打贏意軍。

8月5號,德軍佔領華沙

10月14號,保加利亞向塞爾維亞宣戰。

1916年

編輯

1916年2月21號至12月18號,凡爾登戰役,法軍擊退德軍進攻。

5月31號至6月1號,日德蘭海戰,德國海軍突破唔到英國海軍嘅封鎖。

6月4號,俄軍發起布魯西洛夫攻勢

8月27號,羅馬尼亞向奧匈宣戰。

12月6號,德軍進入布加勒斯特

1917年

編輯
 
1917年9月高加索戰場形勢圖,黃色係俄軍佔領嘅鄂圖曼領土

1917年2月1號,德國恢復無限制潛艇戰

3月1號,美國公開德國外相詹默曼傳畀德國駐墨西哥大使嘅詹默曼電報。3月3號,詹默曼喺記者會承認詹默曼電報係真嘅。

3月11號,英軍進入巴格達

4月6號,美國向德國宣戰。

11月7號至8號,俄國發生十月革命

12月3號,新成立嘅蘇俄政府同德國宣佈暫時停火同準備停戰談判。12月9號,羅馬尼亞同同盟國簽署停戰協議。

12月11號,英軍佔領耶路撒冷

1918年

編輯
 
1918年東線形勢

1918年1月8號,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發表《十四點和平原則》。

3月3號,同盟國同蘇俄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7月15號至8月6號,第二次馬恩河戰役,德軍進攻畀協約國擊退。呢次係德軍響西線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

8月8號,協約國喺西線開始「百日攻勢」。8月8號至12號,亞眠戰役,德軍輸咗。

9月29號,保加利亞同協約國簽署《薩羅尼卡停戰協定》。

10月24號至11月3號,維托里奧威尼托戰役,以意軍為主嘅協約國軍打贏奧匈軍。10月28號,捷克斯洛伐克宣佈獨立,奧匈帝國開始解體。10月30號,鄂圖曼同協約國簽署《穆茲羅斯停戰協定》。

11月3號,奧匈帝國同協約國達成停火協議。11月9號,德國首相馬克西米利安親王宣佈德皇威廉二世退位。11月11號,德國同協約國簽署《康邊停戰協定》。

軍事技術

編輯

火藥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製造無煙火藥科爾達特需求大增,但其中一種原料丙酮係經過木材乾餾製造,所以要穩定大量供應係好難嘅事。當時喺曼徹斯特大學教化學嘅哈伊姆·魏茨曼早喺1910年左右已經開發咗一種從澱粉合成丙酮嘅技術,之後同英國政府合作成功工業化,每年可以供應達到三萬噸嘅丙酮。因為呢項貢獻,佢得到咗溫斯頓·邱吉爾勞合·喬治等英國政府要員嘅認識,進一步增加咗佢喺遊說活動方面嘅影響力。

陸上戰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喺倫敦舉行嘅閱兵式上出現嘅戰車
 
俄羅斯嘅奧斯汀裝甲車,191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嘅初期係將19世紀嘅戰術同20世紀嘅技術混埋一齊,導致咗大量傷亡嘅出現。不過去到1917年底,各大國軍隊人數已經擴充到數百萬,並且開始利用現代化技術,例如電話無線通訊[2]裝甲車戰車[3]同飛機。步兵嘅編制亦有所變化,由原本100人嘅中隊改為由下士官領導大約10人左右嘅小隊作為基本行動單位。

大炮技術亦有重大突破。1914年,炮兵仲係將大炮直接擺喺前線,對住目標直接射擊。不過去到1917年,大炮、迫擊炮,甚至機槍間接射擊已經普遍使用,加上飛機同野戰電話等新技術幫助測距同觀測炮彈軌跡[4]。同時,大炮音源測距對炮兵射擊技術亦逐漸成為常規。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咗大量嘅彈藥
法國索姆,1916年。

喺重型炮火嘅間接射擊技術上,德國相對於協約國進展得更加先進。1914年,德國陸軍已經使用咗150mm同210mm嘅榴彈炮,而法國同英國軍隊嗰陣時主要用75mm同105mm嘅火炮。雖然英國軍隊有一門6吋(152mm)榴彈炮,但因為太重,所以需要拆開運送到前線再重新裝配。德國仲用咗奧地利製嘅305mm同420mm大炮,並且開戰之初已經擁有適合塹壕戰嘅多種口徑迫擊炮[5][6]

 
1917年世界最大嘅大炮,克克拉勒英文版38cm嘅波莫伦炮台英文版

1917年6月27日,德軍使用咗當時世界最大嘅大炮——波莫伦炮台英文版。呢門大炮係克虜伯公司製造,可以喺克克拉勒英文版向50公里外嘅敦克爾克發射重達750kg嘅炮彈。

大部分戰鬥都係塹壕戰,為咗推進前線1米,需要犧牲成百上千人。歷史上傷亡最慘重嘅戰鬥之中,好多都係喺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例如帕森戴爾戰役馬恩河戰役康布雷戰役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加里波利戰役。德國依靠哈柏-博施法進行氮氣固定,無論點樣被英國海上封鎖,火藥供應都無斷過[7]。大炮攻擊係造成最多傷亡嘅原因[8],並且消耗咗大量爆炸物。由於爆炸同炮彈破片令士兵嘅頭部受傷不斷增多,交戰國開始設計現代化嘅鋼製戰鬥用頭盔。最早嘅係法國喺1915年推出嘅亞德里安頭盔,之後英國同美國採用咗布羅迪頭盔,到1916年,德國亦推出咗斯塔赫姆,而呢款頭盔喺經過多次改良後至今仍然被使用。

 
一名1917年至1918年左右被芥子氣燒傷嘅加拿大士兵。

第一次世界大戰嘅另一個標誌性特徵係大量使用化學武器。作為攻擊武器,使用咗氯氣芥子氣光氣等毒氣。為咗應對氯氣,防毒面具迅速被分發,隨後各國開始進行一場你追我趕嘅化學武器同防護技術開發競賽,直至戰爭結束都無停過[9]。儘管化學武器同小規模嘅戰略轟炸喺1899年同1907年嘅海牙陸戰條約中已經被禁止,佢哋仍然證明咗效果有限[10],但成功引起咗公眾嘅關注[11]

喺陸戰武器中,戰鬥力最強嘅係一啲幾十噸重嘅列車炮[12]。德國使用嘅「大伯莎」就係其中一個例子。

  1. 1.0 1.1 Evans, David. Teach yourself, the First World War, Hodder Arnold, 2004.p.188
  2. Hartcup 1988, p. 154.
  3. Hartcup 1988, pp. 82-86.
  4. Sterling, Christopher H.; Military Communication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21st Century (2008). Santa Barbara: ABC-CLIO. Template:ISBN2. p.444.
  5. Mosier 2001, pp. 42-48.
  6. Jager, Herbert (2001). German Artillery of World War One. Crowood Press. p. 224. ISBN 978-1861264039.
  7. Hartcup 1988, p. 105.
  8. Raudzens 1990, p. 421.
  9. Edmonds & Wynne 1927, p. 217.
  10. Heller 1984, Chapter 1.
  11. 戰間期有幾本想像未來「毒氣戰爭」嘅小說,例如Reginald Glossop喺1932年出版嘅《Ghastly Dew》同Neil Bell喺1931年出版嘅《The Gas War of 1940》。
  12.   YouTube上面嘅"Heavy Railroad Artillery"

疏仕

編輯

睇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