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戰國湖北省襄陽宜城人,生年不詳,當於屈原之後,且嘗為其弟子。字子淵,號鹿溪子,一說以其號為後人附會。為人身體容冶,口多微辭。嘗事楚懷王,為大夫,不自得,終以讒罷,自求去職。至楚幽王時,年已逾六十,追懷憶往,作〈九辯〉以託意。家貧,〈九辯〉云:「無衣裘以禦冬兮,恐溘死不得見乎陽春。」

《漢書藝文志》錄宋玉有十六篇,惟篇名失考。今存者,王逸楚辭章句》有〈九辯〉、〈招魂〉;《文選》有〈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九辯〉、〈招魂〉、〈對楚王問〉。後人文集又收數篇[],然多為託名之作;據後世考證,宋玉之可信之作,殆僅〈九辯〉一篇而已。

後人尊崇宋玉,多以屈、宋並稱。《文心雕龍·辨騷》云:「自《九懷》以下,遽躡其跡,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王夫之《楚辭通釋》:「玉雖俯仰昏廷,而深達其師之志,悲愍一於君國,非為徒以阨窮怨尤。故嗣三閭之音者,唯玉一人而已!」

屈、宋雖並稱,然文風殊異。戴震《屈原賦注》自序云:「漢初傳其書,不名《楚辭》,故志列之賦首,又稱其作賦以風,有惻隱古詩之義。至如宋玉以下則不免為辭人之賦,非詩人之賦矣。」故知宋玉雖繼屈原,然文體、風骨已有轉化之功,即自屈原騷體變為賦體。賦者,特重宏大臚列,而宋玉〈九辯〉已啟其端。爾後〈對楚王問〉,盡出以散文體,及於漢東方朔之〈克難〉、揚雄之〈解嘲〉、班固之〈答賓戲〉等,開唐宋散賦之門。

屈、宋之功,〈辨騷篇〉言之極明,云:「故其敘情怨,則鬱伊而易感;述離居,則愴怏而難懷;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侯,則披文而見時。是以枚賈追風以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1. 章樵古文苑》錄有〈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南宋陳仁子《文選補遺》錄〈微詠賦〉,劉節《廣文選》錄有〈高唐對〉、〈微詠賦〉、〈郢中對〉。梅鼎祚《文紀》收有〈報友人書〉。〈釣賦〉亦見於《文心雕龍·詮賦篇》。

他山

名言精句,具錄於維基語錄︰宋玉
美辭妙篇,具錄於維基文庫︰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