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片忆(十三)

十三,我们那时候玩什么?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儿童玩具,有那个时代特有的玩法。相比之下现在儿童的玩具比我们小时候要多得多,也精致得多。但是,我认为不能因此就说现在的儿童一定比我们小时候幸福。因为幸福不是用玩具的多少来衡量的,它是以个人自己的感受来衡量的。那时儿童的玩具大多很“土”,玩法也很“土”,但我们一样玩得很投入,很高兴。

我们小时候玩什么呢?花样也很多,而且有些是男女有别的。一般来说,女孩子玩的种类不及男孩子多,她们玩的男孩子大多也玩。如女孩子常玩的跳绳、踢毽子、跳橡皮筋、造房子、捉迷藏、捉牌、捉沙包、捉蚬壳、打扑克、打九连环、拾彩棒、拼七巧板、下象棋、陆军棋、跳棋、绣花、春季养蚕、端午节做香囊等等,其中除了绣花、跳橡皮筋、做香囊男孩子一般不玩,其他的也都玩。这里先解释一下这些游戏的玩法。如“造房子”是在地上画一格一格的格子,分别写上一、二、三、四、五、六、七等数字,从一开始将一个小沙包逐次丢在某一数字格子内,然后用单脚或双脚交换着跳,跳到有沙包的格子把沙包拣起来,继续跳到数字最高的一格,然后往回跳。谁先把数字跳完而不摔跤、不跳错动作,就算得了满分;若跳错了或跌倒了,不得继续跳下去。在哪一级跳错的,就算那一级的分数。最后以各人所得分数排成绩次序。捉牌、捉沙包和捉蚬壳玩的方式差不多,都是先将一把麻将牌或小沙包又或者是蚬壳洒在桌面上,然后将另一只沙包抛到空中,在它落下前尽量多抓一些麻将牌、沙包或用一只大的蛤蜊壳捞起尽量多的小蚬壳,又或者将麻将牌一只只竖着叠起来,并在沙包落地前把沙包接住。若果接不住就算输,抓的牌或沙包、蚬壳数量少的,叠的牌少或倒掉的,也算输。这种游戏可锻炼孩子的敏捷度。九连环是一种用铁丝绕成的玩具,玩法是要将一个环从环环套住的另几个环中解脱出来。懂得诀窍的解起来很快,不懂诀窍的半天也解不开,就如后来的玩魔方一样,主要是锻炼智力。

还有一些是专属男孩玩的。首先是摜铜板和打玻璃弹子。那时候社会上铜板、铜钱还很多,大多是民国时期的。铜板一面的图案是交叉的两面旗帜,另一面上面铸有文字“当制钱十文”,意思是一个铜板(也叫铜元)价值相当于十个铜钱。铜钱比铜板略小,薄一点,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孔,所以以前也叫它“孔方兄”。玻璃弹子是从文具店、玩具摊上买的,一分钱(当时是一百元)一粒。玩这两个游戏要手势和眼力相配合,像投篮一样计算距离,眼光看得准,力量用的恰到好处,才能一击中的。以摜铜板为例,参加游戏的人每人拿出一个铜板来当“赌资”,在场地中间用一块砖头当中心点,砖头外面画一个小圆圈,铜板叠放在砖头上。另在距离中心点一丈多远的地方划一条横线。大家先站在中心点,分别依次用另一个铜板向这条线投去,以谁的铜板最接近那条线,决定等一下摜铜板的先后次序。如果铜板丢出线外,他就只能排在最后一个。眼光好而又最先摜的,往往可以一下子把叠在砖上的铜板摜掉大半甚至全部。掉到砖下的铜板凡滚在小圆圈外面的就是那个人赢得的。没有出圈的铜板则再叠放在砖上由第二个来摜。以此类推,直到全部铜板都被赢走。所以这种玩法要赢的诀窍,第一步投线就要投得好,争取第一个摜。轮在后面摜的人一般很少有赢的机会。打弹子则任何场地都可进行。玩法有两种:一种是参加玩的人先用投线方法决定各人参加游戏的次序,然后各人把自己的弹子放到一个地方,再以排定的次序用自己的弹子放在手指间弹出去打击别人的弹子。如果他击中了别人的弹子,被他击中的别人的弹子就属于他的了,而且可以接着打第二个、第三个,直到不中为止。然后由排名第二的人接着打。到所有人的弹子都被打走,就开始新的一轮比赛。还有一种玩法与打高尔夫球差不多。一般是在泥土地上挖几个小坑,排定一二三四次序。玩的人用手指把弹子打出去要滚进坑里,进不了的就要让位让第二个人来玩。最先进完所有坑的人算赢。赢的彩头可以是一粒玻璃弹子也可以是别的东西。打弹子和摜铜板有真玩假玩两种。真玩就是有真的输赢。一次游戏下来,输的赢的往往有几十个铜板或几十颗弹子之多。所以这其实也是一种赌博。至于假玩,那就是纯粹玩玩而已,并不真有输赢。

类似摜铜板的玩法还有摜纸包和贴演片。摜纸包和摜铜板方式一样,只是纸包换了铜板而已。纸包都是用废纸自己做的。用比较坚硬的纸折一个两寸见方的纸包当摜包。另用普通废纸折一寸左右的小纸包当参加游戏的筹码。参加游戏的人每人拿出一个小纸包叠放在一起,然后用大纸包去打这些小纸包。凡被打到小圆圈外的,就是这个人赢的。小纸包要多少可以自己折多少,所以这是纯粹的游戏,输赢纸包只是满足个人的胜利感。贴演片是将演片贴在墙上,然后放手看谁的演片飘得远,以最远的为赢。演片是一种在马粪纸上印有彩色人物故事的小卡片,在文具店、玩具摊、糖果店都有得买,大约一分钱可买从大张上剪下的一长条十小张。这种东西五十年代中期后就没有了。

除了以上这些,男孩子最爱玩的还有滚铁环和甩菱角。铁环,一般都是用家中坏掉的马桶、脚盆、水桶上面的铁箍做的,拆下来就成;叉铁环的叉子,用一根粗铁丝自己弯一下也就做好了。如果铁丝太短也可以接一根细竹竿做手柄。那时候我们小镇上连一辆自行车也没有,叉着铁环在街上跑,让人有驾车奔驰的快感。菱角,北方叫陀罗。用一根绳子绕在菱角上猛然甩出去,菱角就转起来。制造得好的菱角,因为上下重心对的准,圆周各处的重量一致,菱角的钢脚尖锐,可以转很久而不倒。我们小孩比赛菱角,一是比谁的菱角转的时间久;二是相互比谁的眼力准,甩出去可以击倒对方的菱角;三是比谁的菱角厉害,砸在别人的菱角上,可以将它劈开,或至少也要在对方菱角上砸出一个凹洞来才算赢。好的菱角使用榆树等坚硬、份量重的木料制作,买一个要人民币一角多,算是小孩子的“贵重资产”了。至于甩菱角的绳子,用粗一些的棉纱绳即可。我那时是用几条扎鞋底的棉线自己搓成的。

到了新年,男孩子们拿了“压岁钱”后很多会去玩具摊上买木头做的“火药枪”或竹子做的“机关枪”玩。火药枪使用一种专用的“火药纸”,红色的,上面有一粒粒“火药子”。打枪时把用橡皮筋做弹力的扳机拉开,撕一粒“火药子”放在火药槽里,扣动扳机,此时橡皮筋回缩的力量会把“火药子”里的火药压得爆炸,发出“啪”的一声清脆的“枪声”,还会冒出一股火药烟来,很能满足小男孩总想充当战斗英雄的幻想。“火药纸”在一般的小玩具摊上都有得买,一分钱可以买一小条十粒或十二粒“火药子”不等。如果买整张的“火药纸”会便宜一些,一张有上百粒“火药子”,但要卖好几分钱,小孩子一般没有那么多钱。竹机关枪是用一支一尺左右长、直径一寸左右的竹筒做成的。竹筒中间有一个节。看其构造和制法是将竹筒一头劈开到竹节附近,但保持竹节和另一端不开裂。再在竹筒开裂一头约竹筒全长三分之一的位置钻两个洞,将也是用竹子做的扳机转轴固定在这两个洞内。扳机的转轴中间有两根长短不一样、做成十字形的小竹条。长的一根比竹筒内径长一点,短的一根比内径稍短。这样转动扳机时,长的那根小竹条会将开裂一头的竹筒上下两爿顶开,等扳机转到了短的那根小竹条时开裂的竹竿迅速合拢。此时竹筒就会发出“啪”的一声脆响。当快速转动扳机时,竹筒一开一合,就会连续不断地发出“啪、啪、啪”的声音,好像在开机关枪。

那时候我们还自己做水枪和气枪。实际都是竹子做的小唧筒。夏天抽水当水枪用。冬天当气枪。玩法是先把唧筒抽满空气,再将唧筒口用嚼软了的小纸团堵住,然后把唧筒内的活塞迅速向前推,此时唧筒内被压缩了的空气会将堵住筒口的软纸团射出去,最远可以射二三公尺远。这种小纸团只要不是对准眼睛射,即使射到人身上一般也不会伤人。

除了以上这些,很多男孩、女孩春季还会养蚕玩。而夏秋抓蟋蟀、抓“金铃子”、用长竹竿粘“知了”,以及深秋季节田里稻子收起以后到镇外田边打“泥块大战”等等,这些都是男孩子的营生了。现在很多人对抓蟋蟀都知道,但对抓“金铃子”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这里就稍作一介绍。金铃子是一种形似蟋蟀的小虫子,但体型比蟋蟀要小很多,大概跟一粒大米差不多。它振翅叫的时候会发出“唧呤呤,唧呤呤”十分清脆的叫声,非常悦耳。尤其在幽静的环境听,令人感到十分舒服。金铃子大多藏在荆树丛中。抓金铃子要用一只栲栳或笆斗,还有一套抓金铃子的工具,如一个铁丝网罩,一个装金铃子的小盒子等。抓金铃子时先到荆树丛边听有没有金铃子的叫声。听到有叫声,把栲栳放在荆树丛下,用力拍打荆树,然后迅速拿起栲栳察看,发现有金铃子,立即用铁丝网罩子罩住它,再小心地把罩子里的金铃子移放在盒子里。金铃子有非常强的弹跳力。所以即使掉到栲栳里的金铃子有好多只,但最后能抓到的也只有一只、二只,其余的都逃走了。养金铃子有专用的盒子。一般是一寸左右直径的圆形、方形、椭圆形的扁扁的盒子。考究的盒子有使用牛角做的,面上镶了玻璃。可以放在衣袋里,随时聆听它的叫声。养金铃子一般用南瓜花蕊做饲料。我小时候去抓过一次金铃子。也抓到过几只。但没有养金铃子的专用的盒子,只能养在火柴盒里,没有几天金铃子就都死掉了。以后就不再去抓了。总而言之,我们那时候的小孩,花钱买的玩具不多,但玩的东西也不少,花样也很多,所以也并不觉得不幸福。

这里说到荆树,我要顺便提一下那时候很多妇女、女孩都是用荆树叶揉烂后浸出来的汁液洗头发的。用荆树叶水洗的头发,柔软发光。那时候一到初夏,我母亲就会叫我去捋荆树叶来供母亲和姐姐们洗头。一年总要洗好几次。现在都用洗发水、护发露,这种老办法早已失传了。

2020年7月7日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