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人孔子的《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于它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因此,《论语》的文辞不是很容易读懂。但是,《论语》中也有一些语言非常的通俗易懂,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尤其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句,其行文的习惯与现代人几乎一样。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指如果没有长远的规划,就必定会有马上到来的麻烦。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提前规划许多事情,比如小到度假出行,大到人生目标。那有人规划过自己活多长吗?
对于寿命,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会用规划这个词,而是去期望。现在中国人的人均寿命是80岁,因此大多数人觉得活到80就够本,活到85就赚了,要是能活到90那就更好了。
如果面试官听到找工作的人期望的年薪是十万时,立马就微笑着点头答应了。这时,面试者的心里会不会在想:“我靠!要低了”。那我们期望活到85、90岁是不是也同样是要低了呢?
其实,我们对寿命的期望值有点保守是有历史原因的。
考古专家们根据古尸骨和古籍记载,大致推测出汉朝的人均寿命是49岁左右,三国时期是39岁,唐朝是43岁,宋金时期是41岁,元朝是36岁,明朝是46岁,而离现在最近的清朝只有31岁。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中国人的人均寿命稳步提高,到1981年时就已达68岁。现在中国人的人均寿命虽然已位居世界前茅,但也只有80岁。所以,活到85、90岁应该是个合理的期盼。
从这些考古数据中可以看出,人的寿命取决于许多因素。有的因素是客观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一个人若不幸生在元朝或清朝这种外族入侵的时代,那他死于战乱、饥饿、瘟疫等因素的几率大增。而生于汉朝、唐朝和明朝这些稳定时期的人寿命则会长一些。
除了这些客观原因以外,影响寿命的因素还有些是主观的。比如,一些处于社会顶层的王公贵族他们可能会夜夜笙歌、以酒代浆,同时还要照顾后宫的三千佳丽。在这些主观因素的加持之下,有的人刚登上皇位不到半年就依依不舍地去阎罗王那儿报到了。
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人到底能够活多长?”这个问题,是排除了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之后的自然寿命。这是个正儿八经的科学问题。
科学家们通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观察发现,人和动物的自然寿命是由细胞中的基因控制,并与其生长期、成熟期和细胞分裂的次数密切相关。
他们的研究表明,人和哺乳动物的自然寿命大致应该为生长期的5--7倍、性成熟期的8--10倍。比如,马的生长期是3--4年,性成熟期是2--3年,其寿命则是15--30年。而人类的性成熟期是14--15年,生长期是25年,那么我们应该能够活到112--175岁左右。
世界上大家公认最长寿的人是法国的Jeanne Calment,她在1997年去世时122岁。自她之后,现在世界上还活着的最长寿的人是118岁的日本人Kane Tanaka。
另外,《黄帝内经》也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可见在远古时期,也有许多懂得养生的高人活到了一百多岁。
总之,我们人类的自然寿命至少应该在100岁之上。
由此可见,我们在期望自己的寿命时,应该大胆地往上提一提。就像《孙子兵法》中说的:“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寿命的期望值是85岁的话,那很可能连80岁都活不到。而那些想活到100岁的同学,就应该把期望值提到120岁才行。
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百岁老人又是少之又少,比如,中国14亿人口,只有7千多百岁老人。这说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满足自然寿命的实验条件,也就是说,没有几个人能象草原上的骏马那样以自然之道过完一生。
比如说,在电灯被发明之后,我们就再不用日落而卧了。而当人类创造了电脑、手机、社交媒体后,熬夜刷剧那更是司空见惯。这种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影响人类寿命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各种因素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且在生活中加以预防,我们就是把自己的寿命期望值提到200岁也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