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6的外科手术会出现术后并发症,每年约420万患者在术后30天内死亡,而一半的术后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1/3的术后30天内死亡也是可以预防的……医疗安全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更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底线。2024年10月9日,北京协和医院举行2024年度医疗质量安全大会。张抒扬院长及全体在院院领导全程出席会议。副院长杜斌主持并作报告。医务处处长马小军通报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情况,多个科室带来经验分享。一年一度的医疗安全教育“大课”,让安全文化潜移默化、深入人心、覆盖全员。
▲杜斌副院长:《构建医疗安全文化:何谓文化》
“每天改进一点点,我们就能给病人提供更好的安全环境,构建医疗安全文化需要全员参与。”杜斌副院长在《构建医疗安全文化:何谓文化》专题报告中指出。他从全球外科手术流行病学的一组数据入手,揭示了医疗质量安全对于改善患者结局的突出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是否使用手术安全核对表,对于病人结局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而对比同一核对表在安大略省的使用结果,结论却完全相反,不禁让人思考——手术安全核对表是否得到了真正执行?杜院长指出,核对表不仅仅是一个画勾的过程,只有经过深思熟虑后实施,才能确保干预措施的实际效果;改变做法并非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关于人类行为和互动的社会问题。各学科要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医疗质量改进目标,洞察医疗安全质量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计划,知晓改进措施并坚决落实到位。
▲马小军处长通报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情况
马小军处长结合2024年1-8月患者满意度情况调查结果作工作提示,并就病历质量提升、核心制度落实、会诊质量改善、围术期患者安全、不良事件上报、死亡病例讨论等质量安全数据进行解读分析。强调要尊重患者权益,完善医患沟通;优化手术安排,缩短患者等候时间;优化出院患者管理,保障诊疗连续;优化配套设施,提升患者体验。
基本外科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王维斌、麻醉科主任申乐、心内科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刘震宇、神经外科主任赵元立作科室管理及质量改进经验分享。各科室以科技创新、流程优化、多科协作等为抓手,用各具特色的医疗质量安全解决方案筑牢患者安全屏障。
▲王维斌:《急重优先、畅通绿通,理顺紧急抢救手术流程》
基本外科系统梳理急诊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种分布,针对急重症胆道手术患者病情危重且容易引起胆管副损伤的难点,引入新技术——胆道荧光显像技术(ICG)护航急诊胆囊手术,应用该技术以来,无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安全系数远高于国际水平。科室梳理规范化诊治流程、实时监控医疗质量、建立全流程一站式闭环诊疗模式、打造多科协作的急诊外科创新体系,织密织牢急诊外科患者安全防护网。
▲申乐:《以人为本,做好不良事件的全流程管理》
麻醉科分享了不良事件的全流程管理经验。科室在实践探索中逐步确立了“无责上报、应报尽报、及时上报”的总体原则,创新建立了不良事件“双闭环”管理模式,同时坚持不仅关注患者安全,也关注同事的诉求。申乐指出,要从不良事件中主动学习,做好正向引导,避免从死亡中学习,减少从错误中学习,认真从隐患中学习,积极从榜样中学习。
▲刘震宇:《心内科医疗质量安全提升经验分享》
心内科近一年来在“安全第一、由点及面、稳步推进”的指导原则下,先后引进了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冷冻球囊消融、经皮主动脉瓣置换、左心耳封堵、二尖瓣钳夹等多项新技术。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落地的过程中,科室建制度、理流程,引进设备、耗材、药品,选派骨干人员,加强技术培训,组建多学科团队,开展全流程、全要素演练,提交心内科手术委员会和多学科联合讨论,制定应急及转运预案……医护人员一步一个脚印,为医疗安全做加法,让患者用上了打着“放心”标签的新技术。
▲赵元立:《心脑融合、初见成效》
“一次手术,心脑问题都解决”在协和已经可以实现,赵元立主任以《心脑融合,初见成效》为题,分享了多学科协同攻关急危重症脑血管病的经验。多学科团队依托复合手术室,采用精准手术和微创介入先进技术,成功救治了多例疑难脑血管病患者,显著提升了急危重症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神经外科和心外科联手,找到了学科交叉发展的新路径,搭建了心脑血管共患病“协防共管“平台,吸引了更多疑难病患者前来就诊。
本次大会设1个主会场、6个分会场。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各学系、各科室核心组,外科手术团队组长,各临床医技科室病房主管、总值班、会诊医生、门诊组长,总支书记、职能处室第一责任人,总护士长、护士长、教学老师、正高级职称医生、临床博后代表等近千人。
文字/陈恔
图片/孙良 杜禹甫 李倩玉
编辑/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