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框架行動目標
8 氣候變遷調適與減災、10 永續生產系統、11 增益生態系服務功能、15 企業責任
竹簍、竹椅、竹桌,都是台灣農村社會家家戶戶都有的家俱。當時許多竹製品都來自南投竹山鎮,竹山擁有豐富的竹林自然資源,曾是台灣竹業重鎮,在1970年代的全盛時期,鎮上有300多家製竹工廠,將近七成勞動人口都在從事竹業相關工作,從工地搭建鷹架的堅固竹篙,到外銷海外的精緻竹器都有。
然而,隨著塑膠等工業替代品出現、勞動成本上升,竹山也隨著台灣竹業沒落而蕭條。1982年出生的賴彥池說,他小時候根本沒有想過會傳承父親賴進益的竹藝事業,他原先從事飛機維修工作,直到2016年因父親身體健康出狀況,他才決定返回家鄉創辦「竹籟文創」,將傳統竹藝結合創新技術,發展竹藝復興、地方創生。
看準竹林吸碳潛力 竹籟文創以ESG復興竹產業
賴彥池將維修飛機的模組化概念,結合到大型竹藝品的開發製作上,改良傳統竹藝生產模式,竹籟文創在2018年以5個月的時間完成台中花博竹跡館一戰成名,後續陸續投如許裝置藝術、竹建築等大型竹製品。
近年來淨零碳排及永續發展蔚為風潮,而賴彥池觀察到,生長快速的竹林具有很高的吸碳潛力,因此竹籟文創這幾年積極投入企業ESG的推廣,協助企業進行碳資產管理,也推出竹吸管、竹餐具、生質燃料等低碳環保產品,透過持續創新的思維,帶動傳統竹業永續發展,成為邁向淨零碳排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