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宗 - 我在大學的習史經歷|青史劄記

筆者就讀中學期間,對學習歷史產生濃厚興趣,並立志在大學繼續修讀歷史相關的課程。也許不少對學習歷史有興趣的中學生,也會好奇在大學學習歷史的經歷是怎樣的。 延伸閱讀:周正賢 - 微笑的她|青史劄記   在大學學習歷史,不外乎涉及吸收、寫作和分享三個部分。第一個是吸收知識的部分。吸收知識就是要善用圖書館的資源,多閱讀不同類型的學術書目。若要有效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前提是要大量吸收歷史學者多年來的研究成果。隨着科技進步,歷史資料數據庫成為不少學者需要使用的工具。若同學有興趣對歷史課題作深入研究,需要及早學習如何使用各個數據庫呢! 第二部分是寫作。大學的歷史課程普遍都會要求學生繳交學期論文,作為

2025-03-09 12:18:32

更多

破解退役電池「壽命密碼」 為電池二次利用開創新機遇︱嶺航未來

在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鋰離子電池被廣泛應用於電動汽車等領域。然而,鋰離子電池的生產製造過程是高能源消耗。因此,電池必須具備足夠長的使用壽命,才可彌補生產製造過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並在其整個生命周期內對節能減排產生積極貢獻。由於電動汽車對電池的續航力和安全性要求較高,當電池容量衰減至初始容量的80%時,就不再適合車輛應用,並面臨退役。 為實現資源更有效利用,退役電池可被重新用於儲能系統、備用電源等對電池性能要求相對溫和的領域。然而,退役電池間性能存在較大差異,而電池組的性能往往由一組電池中最差的單體決定(木桶效應),這種「不一致性」成為再利用過程中的關鍵挑戰。將異常電池提前篩選出來避免混入

2025-01-17 12:38:01

Edge Development Centre 呼籲有志者同行 推1對1 SEN學童補習 盼大學生支援低收入家庭

據教育局文件顯示,23/24學年SEN學生約有64,220人,香港特區政府為此特別採用「雙軌制」推行特殊教育,較嚴重或多重殘疾的學生在家長同意下會被轉介入讀資助特殊學校,情況較輕微的學生可入讀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教育局同時於23/24財政年度投放了38億元於融合教育上,分別從額外資源及人手、專業支援、早期識別和升學銜接、專業培訓以及家長支援五個方面提供協助,不過亦難以針對性照顧SEN學生個別需要。 離地補費忽略部份需求

2025-01-15 09:30:00

香港文學 如何成為旅遊業發展資源|智凝都會

香港政府近年致力推動旅遊業發展,更響應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提倡「無處不旅遊」的理念,要充分發掘香港的旅遊資源。2024年的《施政報告》提及,由政務司副司長任組長的「發展旅遊熱點工作組」,將結合社會力量,發掘和建設新的地區旅遊熱點,並推動熊貓旅遊和賽馬旅遊等旅遊產品。 然而,除了上述的發展方向,香港其實擁有豐富的文化和文學資源,同樣適合發展為旅遊資源,例如盧瑋鑾教授早於1980年代已於《星島日報》刊登一系列有關魯迅、蕭紅、戴望舒和許地山等文化名人的文章,介紹他們在香港的歷史和文學足跡。到2001年,香港中文大學的香港文學研究中心更推動「香港文學散步」,此後發展為由香港不同文化機構

2025-01-14 11:58:04

時裝夢再出發: 讓種子成長的一場比賽

陳一雅過往的校園生活枯燥乏味,每天充斥著無盡的作業和補習,而她對時裝的滿腔熱誠亦被父母和老師的期望冷冷的壓了下來。「考不上大學怎麼辦?」這個問題在心中不斷浮現,日復一日的壓力使她對「上學」越來越厭倦。直到去年,她下定決心迎接嶄新人生,放棄了傳統中學的學習方式,轉到職業訓練局轄下的青年學院追求時裝夢。回首過去的掙扎,一雅慶幸做出了這個改變一生的決定。感嘆青年學院的時裝課程不論在校園環境、教學設備和教學品質等都超出了她的預期。在學期間接觸到的的專業縫紉機,還有各種用於烘乾、織布、刺繡和印花的高規格設備,令她能夠探索時裝領域中的各個範疇,鑽研各式各樣如刺繡、縫紉和電腦繪畫等感興趣的新知識和技能。在這

2025-01-10 08:00:00

鄭鈞之 - 視覺藝術課程中的教育哲思|視藝師語

隨着大學最後一個實習的圓滿結束,我深刻意識到,這段經歷不僅是我學術生涯的一個跳板,更是我人生旅途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轉折點,也因此讓我對教育事業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在這次實習中,我被分配到一間小學教授視覺藝術課程。初入課堂,面對一張張稚嫩而充滿好奇的臉龐,我既興奮又緊張。 延伸閱讀:朱啟文 - 淘金者言|視藝師語   記得有一次,在教導孩子們練習水果靜物畫時,一個孩子突然提問:「老師,為甚麼水果下面的陰影不是黑色的呢?」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讓我陷入了深思。我意識到,作為教育者,不僅要教會孩子們如何畫畫,更要教會他們如何去觀察、去思考、去質疑,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 於是,

2025-01-09 12:12:03

城大30周年短片創作大賽圓滿結束 作品以創意示現眾人心目中的城大

為慶祝香港城市大學(城大)成為大學30周年,特別舉辦連串校慶活動,當中包括以「創新之道,互聯故事」為題的短片創作大賽,與教職員、學生、校友,香港及其他大灣區城市的中學生同樂。早前大賽經已圓滿結束,並於12月9日舉行頒獎禮,以表揚得獎者的努力成果。出席頒獎禮的嘉賓包括城大副校長(社區聯繫及協作)兼三十周年校慶籌備委員會主席陳志豪教授、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何達基教授、媒體與傳播系系主任兼講座教授黃懿慧教授、媒體與傳播系沈菲教授、代悅教授和蔣莉教授,以及大賽評審黃瑞女士與Joseph Louis Travis博士。

2024-12-20 10:46:13

從大坑蓮花宮觀音像 看本土宗教文化融合|根本月報

香港大坑蓮花宮(下圖),始建於清朝同治二年(1863)左右,為現存港島區最古老的觀音廟,先後於1986及2014年重修。蓮花宮建築奇特,外觀半八角形寶塔狀,設重檐攢尖屋頂,正面的小陽台設有西洋風格的欄杆,可謂中西合璧,全港獨一無二,於2017年10月24日列為法定古蹟。 蓮花宮既以觀音為主祀,為何不以觀音廟稱之?1986年蓮花宮重修時,華人廟宇委員會曾立碑記載。按碑文,大士(菩薩的通稱,這里指觀音),曾顯聖於蓮花石上為民解難,因建廟為名。又或因建立廟宇如蓮花狀,故以此為名。是否如此?年代久遠,原因已難溯。但佛教及觀音與蓮花有密切的關係卻有跡可尋。

2024-12-18 12:30:16

應對網絡欺凌:幫助受害者的「法寶」|教研並進

隨着互聯網發展,利用網絡有意並重複地傷害別人的事件屢見不鮮。常見的網絡欺凌方式包括:1. 「改圖」,即醜化受害者照片;2. 向受害者發送侮辱、粗俗、騷擾或威脅性的訊息;3. 散播不實訊息來激起公眾的憤怒,通過「起底」或「人肉搜尋」,在未得到受害者的同意下公開其個人資料,例如電話號碼、地址等,甚至試圖讓其他人去騷擾受害者。這些行為使受害者的精神健康受創,導致焦慮、抑鬱甚至自殺。有研究指出,曾遭受網絡欺凌的青少年自殺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2倍或以上。 在這個網絡時代,人人都手機不離手,網絡欺凌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即使受害者轉校搬家,網絡欺凌者還是可以利用社群媒體關注並繼續攻擊。此外,網絡匿名使欺凌

2024-12-14 12:13:38

AI輔助 提升英語學習者寫作能力︱嶺航未來

隨着人工智能(AI)技術的飛速發展,AI輔助的學習工具在語言教育領域展現了巨大的發展潛力。為了深入研究基於ChatGPT的學習機制如何通過增強「心流體驗」(擁有最佳體驗的心理狀態),顯著提升大學生的英語邏輯寫作能力,筆者研發了一個名為「Logical Hamster」的個性化虛擬人格AI機械人,旨在探索AI在提升教育品質方面的具體應用,並通過混合研究的方法評估其對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體驗與成效的實際影響。 增強心流體驗新視角 「心流體驗」是指個體在全身心投入某項活動時所感受到的高度專注與興趣,這是教育心理學一個核心概念。在心流狀態下,個體會感受到高度的興奮,忘卻自我意識,並在當前任務中發

2024-12-13 12:28:10

凝聚智慧 探討「立德樹人」 東華三院舉辦校長德育論壇 攜手為國育才

隨着國家教育部於2017年推出《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提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方針,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進一步強調「立德樹人、教育強國」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東華三院秉承「興學育才」的使命,一直致力推動德育,並與內地教育界持續加強聯繫,締結了超過一百對姊妹學校,又與多所頂尖大學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東華三院於11月22日在教育局的支持下,與香港教育大學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合辦「校長德育論壇——中華美德與學校德育的構想和實踐」,廣邀內地及香港的教育界專家及領袖參與論壇,透過專題演講及分組討論,分享教學經驗及研究成果,經驗互鑑,共同為國育才。 德育是

2024-12-11 15:02:31

報刊中的張愛玲──數碼時代下的現代文學史料探尋|智凝都會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在版本和史料研究方面,過去由於地緣政治和歷史因素,使研究者難以全面搜尋史料和文本資料,以致出現很多難解的問題。近年來,中國現代文學的考據和史料整理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本文將以張愛玲研究為例,探討史料研究對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作用。 數據庫資料與張愛玲研究 隨着數碼人文研究的流行和數據庫的建立,如今我們可以利用《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晚清期刊全文數據庫》(1833-1911)、《中國近代報紙全文數據庫》(1

2024-12-10 12:00:30

「老竇」推動的慈善和教育事業|根本月報

為何我們會稱爸爸作「老竇」?其中一個說法,是因為從前有一位姓竇的老先生,因為教子有方,成為人們眼中父親的模範,所以被尊稱為「老竇」。這位姓竇的模範父親名叫竇禹鈞,在五代至宋初時期於燕山府(今天津薊縣)一帶生活,別人因此也稱他為竇燕山。竇禹鈞的五名兒子先後成功通過科舉考試,人們遂歸功於「老竇」教導有方。相傳為宋末鴻儒王應麟所編的童蒙教材《三字經》中,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之句,其所描述的正是竇禹鈞教子成才的故事。

2024-12-07 12:18:48
You are currently at: std.stheadline.com
Skip This Ads
close ad
close ad